六大焦点看两会环保热议

星空官方网站: 2006-05-15 17:41:15


访问量:

    2006年两会已经召开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讨论的焦点,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在热烈的讨论中,环保作为今年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大放异彩。代表委员们很多话题和议案不仅与环保紧密相关,而且在与会的点点滴滴中也无一不渗透着环保的理念,亲身实践着环保。

    焦点一:水资源、水污染、水安全 
    聚焦水安全
    “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
    松花江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盘点着近期发生的这一起起工业水污染事件,代表委员们表示出深深的担忧――还有多少像“吉化”这样的“地雷”,潜伏在大江大河沿岸?
    国家环保总局近期拉网式排查表明:我国有2万多家石化企业,其中布设在七大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就有5379家,年排废水26亿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对此忧心忡忡:“这种布局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治污要先治“大企业病”
    一边是数不清的企业荣誉,一边是大肆排污。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建言,要清除大江大河边的“地雷”,避免重大污染事故再次发生,首先要清除多年来沉积的“大企业病”。
    近年,大企业环境违法现象明显呈上升趋势。松花江、沱江、汉江水污染等重大污染事件,直接责任人都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全国人大代表段维义说:"这些大企业往往垄断或支撑着一个地方的财政税收命脉,敢于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不把环保部门放在眼里,扛着'省管'、'中央直属'等招牌我行我素。"它们不配合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甚至不让环保人员进企业检查,长期脱离地方监管,内部规章制度也渐成形式。而一些地方基层环保部门面对“利税大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特意为他们设立“安静日”、“封闭式管理企业”,让大企业成为不受环保部门监督的特殊“公民”。
    各地政府领导要有长远眼光,越是对大企业,越应该支持环保部门严格依法监管,再不能走“抓小放大”的老路了。
    焦点二:节能降耗、节约型社会 
    代表“支招” 降低能耗再难也要降下来
    在全国总人口控制、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这8项指标中,哪个最难实现?在记者所走访的代表中,大多数认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最难实现。
    “难,但无论如何也要把它降下来。”许多代表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改变政绩观,高度重视、狠抓落实。
    代表们还纷纷“支招”:各地区、各行业要将降低能耗指标逐级分解,狠抓落实;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让不达标的政府、行业上“黑名单”;给企业一定的鼓励性政策,比如技术援助、税收优惠等,以此将政府意愿变成企业行为。
    降低能耗,我们别无选择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紧张。中国企业一次次在国际市场上奋力购买各种原材料,石油、煤炭、矿石进口得越来越多。能耗指标已被列入国家发展目标。降低能耗会加大部分行业的生存压力,也会减缓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可是为了让中国有一个轻松的未来,我们别无选择。
    休说“地大物博”,今天的中国只能走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降低能耗具有相当大的潜力。长久以来,中国的发展都在走粗放型道路,这使得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完全以高能耗为代价。当经济增长速度在考核中占重要位置时,中央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挤出经济数据中的水分。
    降低能耗,关键要落到实处。应当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监控的能耗统计机制,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提供虚假数据的官员应当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应当唤起全体公民的环境责任感。
    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用最少资源谋发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代表呼吁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地和废弃物排放等标准规范,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建立重要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要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建立有效的用水管理机制。地方政府“要转变政绩观,不能片面追求GDP,更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节能降耗,高能耗企业要带头。政府部门应根据中央企业特点,对其耗能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同时出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走在前列的节约型企业以奖励;从企业自身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对接国际水平,依托科技进步,着眼内部挖潜,在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建节约型企业,使公司走上经济、环境、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
    焦点三:循环经济 
    让循环经济“经济”起来
    如何避免当前循环经济存在的“政府热、企业冷”、“只循环、不经济”的现象?委员建议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循环经济,落点应该是经济。”就理论而言,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以在两个环节产生效益: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的效益,二是减少废弃和排污费用。但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首要任务就是倡导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是谁的产品价格低,谁就有竞争力,而是谁的产品环保,谁的企业才有发展空间。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对能自己建立循环链条的,即能为自己的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找到需求下家的企业给予重奖。也就是说,要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思路和措施切合当前实际。应该用行政手段、政策引导,特别是各种经济手段包括税收、金融等,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要积极组织科研机构搞研究,帮助企业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难关,同时建立引导机制,提供信息平台,让企业可以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去搞循环经济,这才是长久之计。”
    循环经济不能流于形式和口号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代表鲁志强说,实施循环经济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社会认识不到位,政府“热”企业“冷”;二是缺乏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基层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撑,法律和政策不适应等实际问题,造成“循环”了就不“经济”,或者“经济”了就“循环”不起来。
    鲁志强建议,尽快编制循环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指导,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突出改革体制障碍,突出解决机制矛盾,完善政策和保障措施,制定重要资源的循环利用目标、实施途径和指标体系。
    鲁志强还提出,实施循环经济,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公共管理职能,改进各级政府评价机制和指标;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改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要加快制定新的行业设计、产品、环境、再生资源产品及市场准入标准、标识;要加强协调引导,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新的合作关系,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焦点四:环境安全预警机制 
    “短短两个半月内就发生数十起环境突发事件,如果我们不对此给予足够重视,这些事件就会演变为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其后果不堪设想。”王生代表和杨先明委员呼吁,尽快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避免使频发的环境突发事件演变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生说,一方面我国许多地方的工业企业分布离人口聚居地、水源地较近,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就会给民众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影响,容易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引起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事故不易控制,容易扩散和留下后遗症,从而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重化工业时期,在这个阶段大量的资源将被消耗。环境保护和地方政府所追求的GDP增长之间存在冲突,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外部成本最低化也存在明显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缺乏一种强有力的环保监督机制。
    他们建议,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制订和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大环境监测和应急装备投入,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网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同时,把环境安全问题像安全生产问题一样,纳入政府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从而增加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焦点五:以小见大 一张纸、一根筷子牵动代表心 
    废纸再生:一年少砍1千万棵大树
    “利用废纸再生造纸节约又环保。一个年产80万吨新闻纸的企业按照一吨废纸生产0.8吨新闻纸,可造出64万吨好的新闻纸。这样一吨纸节约17棵20年树龄的马尾松,相当于少砍1088万棵大树,还能节约造纸能耗40%―50%。”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对记者算着这笔“废纸回收账”。
    日前,李建华代表已经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立法完善我国废纸回收再生体系的建议”。他说:“国家应尽快立法完善我国废纸回收再生体系,设立专门的废纸回收机构,制定统一的废纸分类标准,有组织地开展国内废纸的收集、分类和供应,实现造纸产业的循环。这是解决我国造纸业原料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限制生产一次性筷子 不能再"吃"森林了
    一次性筷子一年“吃”掉的木材,相当于我国全年林木消耗总量的18%。一根筷子虽小,但却关系到环境和资源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呼吁,要限制生产、使用和出口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我国近年虽推出毛竹、速生杨代替原木,但这些替代物仍属于造纸及其他产业的宝贵原料。为此,王全杰代表建议,立法禁止出口一次性筷子;对一次性筷子生产厂家收取附加税,并指定使用毛竹或桦树、杨树等速成丰产林以限制其生产,以后再逐步取缔一次性筷子生产企业;在没有完全禁止生产之前,要加强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所有购买一次性筷子的餐饮单位必须回收等量的筷子,为造纸等工业提供原料;生产一次性筷子替代产品,例如可随身携带的笔式筷子及韩国普遍推广应用的金属筷子等。
    焦点六:读数字 看环保 
    7.5%
    “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26.1万亿元(预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270元(预期)。
    1亿
    “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8944万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243个,面积8944万公顷;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面积927万公顷;国家森林公园565个,面积1100万公顷;国家地质公园138个,面积48万公顷。
    13.6亿
    “十一五”期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
    60%
    “十一五”期间,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90%
    “十一五”期间,在环境治理上,增加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能力,使9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 
    细微之处见行动,绿色环保成风尚
    会场用电采用省电的“阶梯式开关灯”,代表、委员桌面上摆放的是环保铅笔,连记者证的尺寸与往年相比也明显缩小……
    也许,1.6万支用废报纸做的铅笔省不了多少钱,但发生在全国两会这样重要的场合,它无疑向全社会传递了厉行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
    减少浪费,就是创造财富;每个人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乘以13亿,就是巨大的财富!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单纯靠会议、靠文件,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全国两会厉行节约的新风尚,透露的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导向―――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让节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如果我们能建设成节约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来源:人民网